男子做完心理咨询,成了“重大精神疾病管控人员”,影响有多大?

发布时间:2025-09-29 09:00:08 贵州省安顺云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

男子做完心理咨询,成了“重大精神疾病管控人员”,影响有多大?

2020年,上海一位40岁的陈先生参加社工考试,笔试面试全部通过,却在政审环节被通知:他属于“重大精神疾病管控人员”,系统显示为“精神分裂症”。这源于2009年的一次心理咨询被误诊,尽管多位专家复核推翻诊断,他仍无法从名单中移除,生活遭受巨大冲击,无法考公务员、驾照可能被吊销,甚至家庭面临拆散。详情>>男子做完心理咨询,成了“重大精神疾病管控人员”,影响有多大?

一、误诊的起源:一次咨询变成终身标签

2009年,陈先生20岁出头,在工作中做采购时压力较大,出于对心理健康的重视,主动去浦东精神卫生中心咨询。当时,他只是让医生观察是否有心理疾病,没有吃药、没有接受治疗,更没有做心理健康答题卡。医生从未明确告知他得了什么病,但病历上却写了“耳闻人语”等术语,这些“蝌蚪文”根本不是老百姓能懂的话。更离谱的是,他并不是在2009年就被列入名单的。直到2011年——隔了整整三年——医院才突然把他录入上海市重大精神疾病防控系统,列为“精神分裂症”。整个过程,他和家人完全不知情:没有电话、没有随访、没有书面告知,什么都没有。陈先生的父亲曾是居委会书记,如果早知道,肯定会告诉他,但十六年来毫无音讯。

二、复核与推翻:专家一致否定误诊

2020年事件曝光后,陈先生跑去追问,医院才从档案库找出一本病历——一本被老鼠咬烂、纸张发黄的手写本。他不服气,浦东精神卫生中心组织了三位专家进行复核。谈话记录写了上千字,每位专家都认为:“2009年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依据不足,应改为应激反应。”应激反应只是人在压力下的短期情绪问题,不算精神病,更不是精神分裂。陈先生还去了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,请了两位主任专家复核,结论一模一样:2009年应该是应激反应,不是精神分裂。所有书面诊断证明都白纸黑字写清楚了。但医院补发了一张“医疗告知书”,落款2020年,内容却写他2009年就得了病,这算什么知情权?

三、法律困境:死循环中的无助挣扎

陈先生决定走法律途径讨说法。法院先做了“完全民事行为能力”鉴定,结果证明他现在完全正常。但接下来需要做“司法精神鉴定”——回溯2009年到底有没有病。法官安排了一家根本没有司法精神鉴定资质的机构,这家机构平时是鉴定皮革、布料之类的物品的,根本不鉴定人。结果,他们没有做鉴定,法官却直接判陈先生输。他上诉到中级法院,维持原判;再申诉到高级法院,连庭都没开,书面审理,还是判输。陈先生走投无路,求助检察院。现在检察院已受理,检察官也认为案件问题很大:“五位专家都推翻了最初两位医生的诊断,为什么不以专家为准?”“为什么不换有资质的机构重新鉴定?”但陈先生还在等消息,因为检察院案件多,要排队。

四、生活冲击:正常人生被彻底撕裂

误诊标签让陈先生的生活天翻地覆。他原本平静地生活着:连续工作、考取驾照、开车几十万公里、结婚、生孩子——一个真正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可能这样生活十几年。但现在,他不能考公务员、不能进事业单位、不能当兵,连驾照都可能被吊销。按规定,六大类精神疾病患者是不能结婚的,他的家庭可能要被拆散。找工作也受歧视,招聘时要么不招,要么招了后在茶水间议论纷纷,日子难过。他感觉自己“基本上就是要领残疾证了”,原本平静的生活被毁,医院系统内部操作,老百姓看不见、摸不着、改不了。

五、系统缺陷:名单只能进不能出的漏洞

整个事件卡在系统漏洞上。这份“重大精神疾病名单”是由医院上报给卫健委的,要撤销,必须由医院主动发起申请。但医院直接告诉陈先生:“哪怕误诊了,名单也只能进、不能出。”他有录音和视频为证。陈先生去找区卫健委,每次只收到一张A4纸公函,写“已收到,会处理”,然后就再没下文。第二次去,他们说“同一问题不再重复受理”。他陷入死循环:医院不提交撤销,卫健委就不处理。老百姓根本没有权限进入内部系统。陈先生不是要赔偿,只要一个清白。他希望更多人看到这个漏洞:多少人像他一样,只因一次普通咨询,就被默默贴上一辈子标签?医生不该草率下结论,尤其信息不发达地区的人,可能一辈子不知道自己“被精神病”了。

陈先生的经历不是个例,而是暴露了精神疾病管控系统的严重缺陷:一次误诊就能贴上终身标签,而纠正机制失灵,让无辜者陷入深渊。他不要赔偿,只求从名单中出来,还一个清白。这警示我们,医疗系统需更透明、更负责,避免更多“被精神病”的悲剧。五年等待中,他的人生被暂停,但漏洞不补,类似冤屈只会继续发生。